
首先确定一点御龙优配,下一代重型航母的总体布局不会与“福建”级或“福特”级有特别显著的区别。航空母舰有两重属性:一是海军兵器,二是船。

很多人在设想航母的发展趋势时往往只注重航母作为“兵器”的属性、以至于为了追求作战能力的突破有了很多离经叛道乃至光怪陆离的设想。
但如果考虑到航母作为“船”的属性,就会发现很多想法根本不切实际。船的设计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包括适航性、抗浪性、水道通过能力、恶劣天气使用能力等问题都必须首先予以考虑,否则设计出来的船就是一艘只能在有限条件下使用的“码头皇后”。
而航空母舰作为一种用途特殊的船舶御龙优配,在这些问题上的考虑就更加要严加考虑,比如很多人设想中下一代航母排水量动辄三四十万吨,这明显是没有考虑船体规格增大导致狭窄水道(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等)的通过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好知道航母可以做得更大,但主要限制因素是基础设施。要建造能够支持更大尺寸船体的干船坞非常困难,就像是美国而言,在这些干船坞还需要保持核能认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规模扩展。
再想想,港口设施,尤其是水深,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例如,朴茨茅斯港需要疏浚才能容纳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而且它们只能在涨潮的合适时间抵达干船坞。

而很多将航母飞行甲板予以盲目扩展的设想,也是完全没考虑如何确保舰体重心和抗浪性的问题。实际上,目前重型航母的船体尺寸和甲板设计,几乎已经是综合考虑各方面要求的极限了。
下一代航母将更多地在动力系统(可能会采用综合电力系统,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出现全电推进的轻、中型航母也不是没有可能)、性能更好的起飞和降落系统(比当前的弹射器和拦阻着舰系统更加节能、更能适应不同类型的舰载机)、舰载机的适配能力(能适应更多种类的舰载机并能成为有人驾驶舰载机和无人舰载机之间的联系节点),这种貌不惊人的技术提升,或许能成为航母作战能力提升的关键。
兴盛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